文化区
巴文化区:南充、巴中、达州、广安、乐山沐川、内江(隆昌、资中)、广元东部以及自贡、宜宾、泸州(注意:完整的巴文化区为重庆、四川东北东南部以及湖北省恩施与宜昌、陕西汉中与安康等地区)
蜀文化区:成都、绵阳、德阳、遂宁、雅安、眉山、资阳、乐山、广元西部、自贡(贡井和荣县)和内江(市中区、东兴区、威远)
攀西文化区:攀枝花和凉山彝族自治州(凉山州首府西昌,所以常常统称为攀西)
川西高原文化区: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(地处四川西部的高原区域)
语言
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,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。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。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,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、广东、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。成渝话(成渝片)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,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,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。
习俗
走人户
汉族社会习俗。流行于四川各地。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、新居落成等情况。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,称为走人户。届时,一般要带上猪肉、点心、酒等礼物,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。主人家割肉买酒,热情款待。
春倌说春
汉族社会习俗。流行于四川各地。时间在春节前后。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,身着官服,左手执木刻春牛,右手拿春棒;装束与普通人一样,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。他们跋山涉水,走乡串户,每到一地,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。说唱完毕,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。说检结束后,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,以作报酬。
拜把子
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。又称结盟、结拜、换帖等。流行于四川各地方。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,以磕头换帖、同饮血酒、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,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。
送节礼
汉族交际习俗。流行于四川。民间凡遇春节、端午、中秋等重大节日,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,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,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。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。
学三年跟三年
汉族社会习俗。流行于四川各地。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。按习俗,三年之中,师傅只管徒弟伙食,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,不给工钱,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。
川剧
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。它历史悠久,保存了不少
川剧
优秀的传统剧目,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。早在唐代就有“蜀戏冠天下”的说法。
文化事业
截至2014年末,四川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51个,艺术表演场所52个,文化馆207个,文化站4595个,公共图书馆198个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,省级文化产业示范 基地44个。共有博物馆164个,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1个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,市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07处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,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。
2014年末,四川省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座,电视台1座,广播电视台165座,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。广播综合覆盖率97.0%;电视综合覆盖率98.1%。有线电视用户1473万户。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7种,出版量15.6亿份;出版期刊351种,出版量6900万册;出版图书9021种,出版量21956万册;出版音像制品137种,电子出版物361种。档案馆246个,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。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606.6万卷。